長期以來,資源配置研究主要關注生產要素在各個經濟主體間的配置效率,往往忽視了在不同部門和地區間的配置結構演變。資源配置結構效率是對資源配置效率的進一步延伸,旨在通過推動多種生產要素在經濟主體間配置結構的協調優化和系統發展,促進整個經濟的產出、結構、技術和福利持續改善。因此,探尋有效降低資源結構錯配和效率低下的發展掣肘,推動資源配置結構效率提升的理論機制和實踐方向,對于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供需兩端同步優化資源配置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快速增長,但長期依賴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造成了難以忽視的資源錯配,導致全要素生產率持續走低,資源配置結構日趨失衡。
一方面,資源配置結構失衡是導致資源配置結構效率損失的重要原因。傳統的增長理論認為,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按照邊際產出均等的原則進行配置,就能夠實現資源最優配置,但由于現實世界中的市場不完全性和制度改革時滯性,資源配置難以滿足邊際產出均等原則,從而產生配置扭曲,而多種資源配置扭曲最終導致資源配置結構失衡。分維度來看,對于資本配置,長期以來由于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之間擁有不同的信貸約束,而金融摩擦的異質性加大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導致了資本配置扭曲難以消除;對于勞動配置,不同產業和區域間的工資差距在引導勞動力和人力資本優化配置的同時,還會受戶籍制度、人才落戶政策和地區文化心理的影響,導致人力資本配置偏離最優配置水平;對于土地配置,中國特有的土地制度不僅能穩定經濟增長和地方財政收入,也有可能擠壓制造業部門的投資強度,致使資本和勞動力在不同產業間的配置失衡,而不同區域間的建設用地指標管理差異也可能造成土地供需的空間配置失衡。綜上,金融摩擦、市場結構、稅收政策和制度安排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不同資源在不同行業和區域之間的配置扭曲,加劇資源配置效率損失,引致資源配置結構失衡。
另一方面,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為改善資源配置效率提供了動力支撐。從理論研究來看,長期以來西方學者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增長依賴大規模要素投入驅動,缺乏內在動力和創新機制,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緩慢。針對這一觀點,國內學者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具有“要素內嵌式”特征,主要通過技術引進和模仿創新來實現,具有明顯的“干中學”效應。而在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后,學者們進一步指出,伴隨著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日趨加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應重視要素空間錯配和社會福利損失等負面影響。從現實需求來看,近年來我國勞動力供給絕對減少、資本邊際收益率整體下降、“干中學”效應持續減弱以及能源環境約束進一步加強等問題日益凸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逐漸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動力變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在此背景下,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就成為化解資源配置結構失衡,推動資源配置系統發展的動力來源。這不僅要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更要尋求增長的均衡性或公平性,實現綠色發展、社會包容和經濟增長的有機統一。
可見,提升資源配置結構效率的關鍵,在于化解資源配置結構失衡,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進而釋放經濟發展的“結構紅利”和“技術動力”,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更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國內大循環動力和可靠性。將這一論斷落實到資源配置層面,意味著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訴求下,要在供給和需求兩端同時發力,促進資源配置的動力穩定、結構優化、社會公平和環境協調。其中,“動力穩定”不僅要促進資源配置從數量追趕向質量提升、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從規模升級向結構升級的轉變,還要提高資源投入質量,通過增加新的生產要素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敖Y構優化”強調要實現投入與產出兩端的資源配置結構優化,以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加快技術創新?!吧鐣健睆娬{資源配置要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落實協調和共享發展理念,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碍h境協調”強調資源配置要打破“褐色經濟”發展模式,注重資源和環境等關鍵自然資本的不可替代性,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加快結構優化和技術進步“雙重牽引”
提升資源配置結構效率,不僅是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之舉,更是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著力點。在具體實踐中,需要統籌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等戰略目標,以化解資源配置結構失衡和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為作用路徑,推動資源配置結構優化和系統發展,實現資源配置結構效率的穩步提升。
首先,分別從政策調控和市場調節著手,推動資源配置結構效率持續提升。這意味著在不斷強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各級政府需通過對法律法規、行政指令、財稅政策的綜合運用,有效化解市場失靈和無序競爭導致的資源配置結構失衡。在資本配置方面,可通過結構型貨幣政策重點支持中小微企業,減少金融摩擦導致的資本配置扭曲;在勞動力流動和人力資本配置方面,有序放寬落戶門檻,鼓勵人才自由流入。更重要的是,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努力改善流入人口學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醫的現實需求。在能源與環境配置方面,堅持在節能減排過程中實行目標管理,因地制宜、因時而異,制定各地區、各行業、各階段的節能減排目標,有序引導企業和消費者進行綠色生產與低碳消費。
其次,以結構優化和技術創新為主要渠道,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為提升資源配置結構效率提供穩定動力。資源配置不僅要沿著要素投入集約和產出結構優化的方向持續深化,也要有效提升效率改善的穩定性和技術進步的驅動力。這就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需求側管理目標納入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監測與預警機制之中。一方面,持續推進投入端效率和產出端效率的結構優化,調整資本利用結構,提升資本利用效率,促進人力資本培育、環境建設提升和數據要素開發。同時推動能源消費結構調整,降低環境污染,促進經濟發展的效率變革和動能提升。另一方面,在要素投入和產出結構等方面重視規模效率改善,推動轉向效率改善和技術進步“雙輪驅動”模式,切實發揮結構優化和技術進步對資源配置結構效率提升的“雙重牽引”作用。
最后,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推進中,有序提升資源配置結構效率,為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方向指引。實現資源配置在供需兩端的動力強勁、總體匹配、動態平衡和良性互動,需要統籌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等戰略目標,促使資源配置結構效率滿足動力穩定、結構優化、社會公平和環境協調的多重訴求,更好助力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動力轉換。在具體政策設計中,不僅要促進不同資源要素的良性互動和有效協調,更需要關注資源配置結構效率的空間差異,尤其對于地廣人稀和生態脆弱地區,要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引導資本和勞動等要素的偏向性流動,使其具備接納產業轉移和技術擴散的條件,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結構效率的空間均衡。
?。ū疚南祰疑缈苹鸷笃谫Y助一般項目“經濟高質量發展訴求下中國資源配置結構效率的協調演化與提升路徑研究”(22FJLB028)階段性成果)
?。ㄗ髡呦滴靼步煌ù髮W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