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大變局之下,國家之間的交流、民心之間的相通變得越來越彌足珍貴和不可或缺。中共二十大報告中著重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在現代社會分工中,智庫是人類生產知識和思想的重要“工廠”,是推動各國、各民族、各文明之間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本文討論的智庫主要指非官方智庫,包括高等院校和科學院系統建立的智庫和社會民間智庫。智庫天然就是思想生產基地和學術與政策的交流平臺,“動態”是智庫的基本形態。那么這里為什么還要強調構建行動型智庫?什么是行動型智庫?筆者認為,行動型智庫是指,在新時代新發展的大背景下,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知識和思想生產上更有創新,在服務國家和社會上更有建樹,在對外交流上更有影響,在人才培養上更有作為的新型智庫??v觀當前全球局勢,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封閉主義、零和思維仍大行其道,這就迫切地需要包括中國智庫在內的各國智庫比以往更多地全方位發揮自身能動性,更有效地行動起來,推動各地區、各國家、各領域的思想交流、戰略溝通和民心相通。比如,從事“一帶一路”研究,就必須走出國門,聆聽沿線國家各界的聲音,關注合作伙伴國的想法,了解其關切、需求和圍繞項目存在的方方面面問題和挑戰,積極回應國際社會的期待,發揮好智庫的思想政策源、輿論源、信息源功能。
第一,行動型智庫要抱持家國情懷、人類關懷,站穩愛國立場,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支持者、研究者、承載者??茖W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無條件無保留地熱愛祖國、維護國家利益,是智庫和智庫學者開展任何工作和行動的先決條件,這一條適用于任何國家的任何智庫,反之,智庫就失去了立身之本。與此同時,面對世界變局和沉渣泛起甚至大行其道的單邊主義、霸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思潮與行徑,智庫要基于人類命運與共的根本關懷,努力保持清醒并著力產出優秀思想和智慧,研究如何塑造人人受益的國際新秩序,為發展人類進步文明、捍衛共同利益服務。2022年11月,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以“中國新發展與世界新機遇”為主題,舉辦第一屆“看中國聽世界”論壇。中聯部部長劉建超在論壇上指出,當前人類發展面臨挑戰,也充滿希望,中共二十大擘畫中國發展藍圖,明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中國共產黨將堅持把中國發展同世界發展結合起來,同各國政黨和政治組織等保持對話交流,加強治國理政經驗交流,積極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八年來,中聯部發起成立的“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及其秘書處當代世界研究中心,一直與260多家中外知名智庫一道,共同參與研究和推廣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共同促進中外人文與思想交流和民心相通,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各國發展和人類進步貢獻智慧。
第二,行動型智庫要跨越學術與政策研究舒適區,成為知識、思想和話語創新的源頭。羅馬俱樂部在半個多世紀前推出“增長的極限”理論,影響了后來的工業革命進程,深刻改變了人類對發展的認知,“可持續發展”理念隨之發揚光大。美國知名戰略智庫蘭德公司在美蘇進行白熱化的核軍備競賽期間,不僅研究美國“確保相互摧毀”的核大戰理論,還率先對核大戰情況下的民防工程進行了系統的工學、建筑學、地理學、醫學甚至包括心理學跨學科綜合性研究。這些研究催生了新學科,發展了傳統學科,推動了政策制定,并且主要推動了政策與時俱進地調整,避免美國自身走向敗局。當今世界正在進行的大規模地區沖突,事實上反映了對壘雙方的智庫群體未能很好地因應時代要求,生產出適用的關于國家間關系和戰略安全的創新知識體系和思想產品??梢?,作為人類社會大腦的智庫,如果在創新知識和思想方面“不作為”或“弱作為”,后果會很嚴重。2021年底,區域國別學科被增設為交叉學科下的一級學科,國內掀起區域國別學研究和智庫機構設置的浪潮,數百家區域國別研究基地應運而生。其中一個重要特點是,很多外語類院校發揮外國語言與文化教學和研究優勢,加入這一波智庫建設熱潮,如何從以外國語言文學教學研究為主逐步拓寬發展路徑,開辟區域國別研究新陣地,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浙江外國語學院等不少外語類高校立足自身特點,側重各自優勢語種進行區域國別研究布局,呈現出多樣化探索態勢,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三,行動型智庫要超越政策復讀機功能,成為服務國家戰略、社會發展的高級參謀。在創新生產知識和思想的基礎上,智庫的主要職能就是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國家戰略和政策出臺后,對其進行正確、全面、深入、系統的解讀和闡釋是完全必要甚至是必須的。但智庫的責任,形象地說更像是航船上的瞭望哨、觀察哨,觀察世界要看得遠、看得準,并為船長提出可行的航行方案。所謂智庫的戰略功能之要義即在于此。在這方面,一些智庫正在付出大量努力,如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太和智庫、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等對中美關系、俄烏局勢的綜合研究,廣西大學、云南大學、云南財經大學對東南亞、南亞及周邊外交的長期研究,中國社科院全球戰略研究院、察哈爾學會、吉林大學、上海全球安全治理研究院、遼東學院、國觀智庫對朝鮮半島及東亞局勢的跟蹤研究,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蘭州大學、黑龍江大學、西北大學、同濟大學對亞歐大陸戰略格局變化的系統研究,中山大學、聊城大學、河南大學對太平洋島國、大洋洲的探索研究等,都取得了很多創新成果。然而,由于體制機制一些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由于與政策制定部門之間的溝通不夠暢通,不少智庫還停留在復述、解讀政策的階段,對所知不多或者未知領域的探索仍有較大空間。
第四,行動型智庫要積極投身民間外交、公共外交,成為先進思想理念的第一傳播人和智庫外交的身體力行者。改革開放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中國不輸出發展模式,但如果外國愿意借鑒,我們也樂于毫無保留地介紹。這種介紹會讓世界更加了解、理解中國道路、中國制度。問題的關鍵在于,要用國際上聽得懂的話語和方式來講,才能起到切實效果。在這方面,智庫的優勢就是用國外思想界聽得懂的學術語言來闡釋中國道路、制度和方案。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2021年初創立了《當代中國與世界》學刊,聚集國內權威智庫的知名專家學者就中國與世界關系的重大理論問題、中國式現代化問題,對外進行學術化的國際傳播,收到了良好效果。云南社會科學院創新制作“學者談中國式現代化”三分鐘短視頻節目,用平實接地氣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通俗易懂,在網絡上得到了廣泛傳播,效果不凡。俄烏沖突爆發后,俄羅斯官方和大部分智庫學者對中國所持的客觀、公正立場表示理解,但也有一些學者對中國沒有“偏向”俄羅斯而感到不解,2022年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通過對俄羅斯為期兩個月的深入實地調研和研討交流,從智庫角度向俄方學者、民眾闡述了中國一貫和平的對外政策立場,介紹了中國的發展道路和取得的成果,較好地發揮了智庫的外交作用。
第五,行動型智庫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成為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經世致用人才的主要培養者。有關智庫人才培養的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這里要強調的是:智庫也要擔負起培養人才的重要職責—培養國家、社會所需要的具有深厚學術研究素養、戰略和政策眼光,以及行業實際工作能力與經驗的一流復合型人才,形象地講,就是坐下來能寫,站起來能講,既能解決專業類問題,也能勝任綜合性任務。這一類人才在各國都不是高等教育體系規?;?、系統性人才培養的目標,因此數量非常少。但在當前世界大變局之下,對能夠處理跨領域、巨系統、高復雜度問題的高級人才需求非常大,智庫的多功能復合型機構特質,可以使其成為此類人才最佳的培養平臺。北京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自2018年成立以來,以究世界之變為己任,研以致用,用以強學,系統訓練學生進行“學術文、政策文、社會文”職業化寫作,會聚培養了海內外多所高校機構上百名寫作者,撰寫涉及“一帶一路”等多個領域不同類型文章數百篇,獲評政務傳播專業獎項,為智庫培養復合型人才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路徑探索。
歷史地看,智庫建設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需要中國智庫在發揮優勢的同時,也要對自身短板漏項了然于胸,未雨綢繆。
第一,戰略研究與研判能力還有待完善。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現代意義上的智庫建設起步不算早,無論是研究基礎、方法,還是人才儲備都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戰略研究領域,能夠提供高質量研究成果的智庫還比較少,兼具重大議題設置能力的智庫就更少。如前所述,很多西方智庫通過長期實踐檢驗,業已形成了成熟的戰略研究方法和專長領域,而總體上,我國智庫在戰略前瞻、創新研究方面仍處于跟跑階段,還有較大的成長空間。新時代新征程要求中國智庫要以前所未有的奮發有為姿態,緊密圍繞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加強與相關決策部門的溝通和聯系,發揮各自優勢,通過揭示人類發展規律,把握整個經濟社會、世界環境、全球治理發展變化的方向,為國家內政外交提供前瞻性與操作性更強的思想產品與咨詢報告。
第二,從國際角度研究問題的智庫,需要進一步提高參與國家總體外交的能力。在外交外事活動經歷一些波折和問題時,智庫可以通過主動作為發揮獨特作用。例如,2017年,相關國家操弄所謂“南海仲裁案”,中國智庫從各自不同角度,對國際智庫界、學術界講清、講透中方對中國南海相關事務的原則立場,尤其是從國際法、海洋法的角度講非常有說服力,取得了良好效果。當前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劇烈演變,要求中國智庫進一步增強國際行動力,更多更有效地參與全球民間外交、公共外交,與國際智庫界、思想界同行在國際智庫外交舞臺上交往、交流、交鋒,尋求更多思想與政策共識和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
第三,智庫傳播方式和機制有待豐富完善,傳播渠道還須拓寬。當前,在世界范圍內,中國智庫的數量和體量都很大,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比,中國智庫的國際傳播工作也開展得有聲有色,然而多數中國智庫更多關注的還是在國內的決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注重撰寫學術文章和咨詢報告,整體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引領力尚不盡如人意,通過媒體、出版等更豐富的渠道面向全球傳播自身觀點、建議的意識和策略尚需提高,總體上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國際傳播機制和體系。國際上耳熟能詳、影響廣泛,能夠引領國際社會、尤其學術界話語的智庫多數還是西方智庫,如美國的蘭德公司、布魯金斯學會、傳統基金會,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等。
針對上述情況,中國智庫需要著眼服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聚焦智庫外交能力建設,全力打造自身行動力,切實向行動型智庫建設方向邁進??梢钥紤]加強以下四個方面機制建設:
一是跨國研究機制。要著眼產出更高質量的創新型智庫成果,以開放的胸襟推動與全球智庫的密切研究合作?!耙粠б宦贰敝菐旌献髀撁俗?015年起運轉至今,已經形成了國內140多家、國外120多家智庫的全球聯盟體系,這是中國智庫界打造跨國研究平臺的諸多努力和嘗試之一??傮w上,跨國開展聯合研究的初步框架已經搭建起來,未來要考慮豐富并細化、深化分地域、分領域中外智庫間雙多邊研究的實現模式,聯合探索改進和創新研究方法,把傳統經驗判斷與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結合起來開展研究,為世界級重大問題、重大發展倡議如“一帶一路”建設等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撐。
二是國際品牌機制。品牌建設包括會議平臺品牌、研究專長品牌等。智庫一般都有其特色優長領域,例如有些智庫聚焦國際政治問題、有些聚焦世界經濟問題、有些聚焦全球安全問題。任何一家智庫都很難成為“全能冠軍”,中國智庫要立足自身實際情況,選取熟悉領域進行重點突破,打造核心競爭力,努力在特色領域成為“單打冠軍”,逐漸鍛造出其他智庫難以超越的“國際品牌”。
三是國際交往機制。與西方國家智庫相比,中國智庫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的工作做得還比較少,一些智庫設立了海外辦事處,但總體上名大于實,類似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新加坡辦事處連續多年舉辦香格里拉對話會的成功案例幾乎沒有。美國卡耐基中心在清華大學設立了分支機構,同中國研究機構密切開展交流合作,為雙方交流互通看法發揮了一定作用。當前,隨著國家間交往溝通的需求不斷加大,中國智庫可考慮加大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的力度,推動與駐在國智庫開展更多實時現地和凸顯實效的交流互動,推動更多聯合研究及交流交往等領域的務實合作。
四是國際傳播機制。在完善國際交往機制建設的同時,中國智庫要考慮建設具有自身特色的國際傳播機制,一方面要著眼國際傳播界、輿論場現實形態和格局,推動與西方國家主流媒體、社交媒體開展合作,《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紙媒曾經發表、轉載過不少中國智庫學者的文章,CNN、BBC也多次采訪過中國學者,相關智庫未來可推動在國外媒體開辟專欄、合辦頻道,形成機制化合作。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加強與全球發展中國家、中國周邊國家媒體的傳播合作,既可以建設“智庫—媒體”全方位合作平臺和機制,也可開展“菜單式”合作,以期持久廣泛地擴大中國智庫的國際聲量。
打造上述四方面國際機制并非能夠一蹴而就,如果缺乏所需的基礎與先決條件,即便形式上建成了,也未必能真正發揮作用。這一基礎與先決條件就是:練好內功,切實筑牢賴以立身的相關領域研究基礎,力避好高騖遠、急功近利、虛有其表,務求精準聚焦、長期耕耘、嚴細深實。
?。ㄗ髡叻謩e系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國際政治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人文交流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