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中國社會科學院臺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
智庫聽上去是個新詞,但在中國幾千年文化歷史中它是一個天經地義的事情。士大夫讀書完了或者直接參與社會治理叫做做官或者當謀士,即使不直接做謀士,一個詩人,或一個佛家和道家意義上的智者,他也是經世致用的。所以對中國來說,自己的學術思想文化研究,包括藝術的,要服務社會、服務社會治理是中國士大夫幾千年所天經地義的。
現在的智庫概念當然是借用來的、舶來的概念。那么用在今天,我認為第一個問題就是它要有真正的學術研究、學術支撐。學術包括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之間的關系,這個是基礎,如果沒有學術的支撐,學術研究作為積淀,就沒有我們的學科學術話語體系,你可以有很多所謂的“庫”,但就是庫多智少,甚至是有庫無智。
因此我覺得在當下中國,智庫研究一方面是時代需要、社會需要、國家需要,需要我們大量的學術研究來回應現實問題、真問題,并且通過研究提出諫言、資政和建議參考。它的底色是學術基礎,當然也包括各個學科,比如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人類學、歷史、文學,當然我們都是有的,無非是要把它做得更好、更扎實、更精準、更有學術性、科學性,要百家爭鳴。一個問題,經濟學可以,社會學甚至政治學乃至心理學,都是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研究的。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東西,看到的是不一樣的,片面的深刻,這樣都是盲人摸象或者摸到的一部分,但是問題本身是一個綜合的整體。那么像中國社會科學院這樣的機構(就可以發揮作用),它既是學術的,又是綜合的。
智庫研究首先是以學術為依托的,研究為基本。智庫研究也是綜合的,互相之間還是交流的、溝通的,這樣學術的研究就成為智庫研究的前提,一個好的智庫背后要有學術學科的支撐。當然對于研究本身要有區分,不是說所有的學術研究自然就是智庫研究,反過來說也用不著要求所有的智庫研究都要從學術做起。你的學術功底越深越好,學術訓練越扎實越好。但是處理一個問題,首先要精準、找準問題,不能找假問題,不能找那種想象出來可能有價值的。從長遠來說,就是要解決國家、社會、人民、公眾最關心的、急著要解決的問題。
其次,智庫研究要有高明的方法。如果有學術學科和自身獨有的方法,你對這個問題的解釋,對它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都是清晰的,因此解決方案至少也可能有上中下的方案,短中長的方案和A方案b方案c方案,那么你提出來的方法就不同于普通人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然后感受之上的所謂評論。像有些智庫我覺得學術依托不夠,找問題的時候可能不夠精準。
再次,所謂智庫方案又要與研究分析密切關聯。類似甲乙丙開中藥鋪,拍腦袋寫出“大力加強,大力重視,大力發展”的內容是沒有意義的,不做研究也可以想到要大力重視教育問題,要大力重視住房問題,要大力加強醫療問題,社會生活中的公眾也能天天感受到,更別說記者還有以前還有文學家,他們更敏感,筆頭也來得快。智庫的特色應該在學術基礎上找準問題,然后根據你的學科產生提出你的分析,在這個分析基礎上得出解決方案,沒有全面的分析是出不來的。這樣你能提供可能的解決方案,對國家也好,對政府也好,對整個社會也好?,F在也有一些新的像雨后春筍一樣產生的智庫,存在所謂“一人一庫”的現象,就一個人,然后不斷地寫,手也快,也敏感,其實仔細看有很多屬于社會評論,甚至是議論。這些內容當然來得快,抓準了大家關心的問題,可能點擊率很高,但那還沒有達到我們說的對智庫的要求,更沒有能夠說出前因后果和來龍去脈的學術內容支撐。(責編:畢雁 實習編輯:王晏清)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