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進入新華社湖南分社工作,到現在有12個年頭了。12年來,我踏遍湖南的三湘四水,認識了許多可敬可愛的人,經歷過不少可思可嘆的事。我曾在救援人員抬著裹尸袋來來往往的事故現場采訪,面對過地方主管的當面質疑挑釁,找尋隱秘排污口時失之毫厘就會掉入滔滔江水,深夜孤身一人走在大山深處只為尋找事故真相……
回首這些年的記者生涯,我也許沒有獲得被報道者的贊美,但看到了野生動物保護力度加大帶來的人與自然和諧——在報道野味黑市非法買賣動物、千年鳥道上的候鳥被殺戮的慘劇后;我也許沒有得到所謂物質回饋,但看到大量資金投入后給群眾生活帶來的實實在在改變——在推動鐵路安全整治使死傷事故顯著下降77.1%時;我也許沒有爭取所謂光環,但得到了老百姓的感謝——在報道17年沒有解決的洞庭湖“私家湖泊”問題時;我也許沒有去贏得所謂人脈,但得到了被批評者的心服口服——在一篇調查報道推出使得100多名官員受到處分時。這些報道成就讓我深深地認識到,所有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
我的新聞職業生涯已過去十余載。調查研究,這一新華社報道的“傳家寶”一直是我成長的重要方法和階梯。調查研究的主題隨著時代而不斷變化,調查研究的功夫卻像老酒越陳越香,我將在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修行”中,在全媒體時代,不斷提升新聞報道的核心競爭力。
以筆為刀:
推動解決老百姓深惡痛絕的問題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乘船考察長江經濟帶發展,來到洞庭湖畔的岳陽市,囑咐大家“守護好一江碧水”。當年5月,我了解到洞庭湖“私家湖泊”破壞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危及洞庭湖防洪工作、霸占老百姓賴以生存的公共資源的嚴重問題。我隱姓埋名、喬裝打扮,三赴洞庭腹地,與同事冒著當地老百姓警告的“被發現會挑斷手筋腳筋”危險,偷乘船只抵達湖心、爬上高墻環繞的“私家湖泊”內部,潛伏記錄了3萬畝的“生態毒瘤”內部濕地變廣袤蘆葦田、水面變超級養殖場、非法砂石碼頭買賣砂石的駭人景象,此后闖入“私家湖泊”背后主人、省人大代表夏某家中進行正面交鋒,挑戰生理與心理極限進行采訪,完成了此篇揭露式重磅報道,引發系列反響。
當年6月,中央環保督察組赴洞庭湖督察拆除“私家湖泊”,水利部受國務院委派赴湖南展開專題調查,中紀委派專題調查組赴湖南展開調查,包括17名廳級官員在內的103名公職人員被問責。
報道掀起巨大的輿論沖擊波,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權威媒體跟進報道,掀起一場聲勢和力度空前的洞庭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行動,被譽為洞庭湖生態保護工作的歷史轉折點。
以下塞湖為代表的洞庭湖生態整治成為習近平總書記參觀的“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中央綜合展區中的湖南生態環境治理唯一典型案例,也是湖南省紀委十年來切實推動“國之大者”落地見效四大典型案例之一。
作為一名新華社記者,12年來,以“站在天安門上想問題,站在田間地頭找感覺”的要求,我采寫了許多調查研究報道作品,多篇報道產生重大社會影響,“洞庭湖‘私家湖泊’”“野味黑市調查”“普速鐵路隱患調研”“畸形網絡追星”“長江禁漁系列調研”“脫貧攻堅系列調研”切實推動了相關領域工作。稿件多次入圍中國新聞獎,入選《腳力 眼力 腦力 筆力——新華社改革開放以來優秀作品選》,多篇報道獲評新華社社級好稿等榮譽,數次獲評各編輯部、湖南分社先進個人。這些成績的取得都來源于單位對我的栽培、認可和厚愛。
“書生報國無他物,唯有手中筆做刀”,韜奮先生的名言,化為我報道的動力。多年來,對于“黨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問題, 我都以極大的勇氣發聲,以推動中央政策落實,捍衛人民群眾利益。
2020年3月30日,一列火車運行至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境內時,車廂脫線傾覆,造成1人死亡、4人重傷、123人輕傷,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我與同事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由于現場被管控,記者很難展開采訪。在不斷采訪突破,與施救單位、周邊群眾、鐵路職工溝通的過程中,我越發感覺到,全面掌握事件原因對防止此類事故再次危及鐵路乘客人身安全非常有意義。深夜冒著大雨翻山越嶺,我孤身一人徒步走出事故現場被封鎖區域,與同事會合后前往獲救者所在的醫院,獲得大量獨家信息。在分社領導的支持下,經多方采訪核實,推出“普鐵安全問題”相關稿件,推動相關問題的解決,引發全面整改。
2014年,我和同事在洞庭湖區采訪時,了解到部分地區群眾飲水艱難、常因搶水打架而揪心,走訪湖區三市十縣后推出“洞庭湖部分群眾守著‘水窩子’沒水喝”等一組五篇報道后,得到中央和湖南省重視。湖南省委召開專題座談會,并特別邀請新華社記者出席,與湖南省各廳局、湖區市州負責人一起研究如何應對日益嚴峻的洞庭湖“水危機”。此后,洞庭湖水環境問題成為湖南省生態環境治理的主要課題之一,湖區百姓飲水難問題得以逐步解決。
踐行“四力”:
以扎實調研采訪推出精品報道
重視調查研究,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黨始終保持的優良傳統。自入社開始,新華社記者就要求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繼承調查研究“傳家寶”,找到事物的規律和問題的癥結,為相關制度化治理措施的出臺,做出有益的調研推動。
從業以來,我以持續追蹤、深入采訪的調查研究作風推動一批沉疴宿疾問題解決。采寫的野生動物非法交易調查引起中央關注,推出的“長江‘禁漁’追蹤”報道有力推動長江大保護工作開展;“脫貧攻堅”系列調研進一步夯實了貧困地區脫貧之基;“鎘污染耕地治理追蹤”“有毒金屬鉈污染環境亟需關注”“‘錳三角’污染隱患叢生”“‘世界銻都’錫礦山轉型困難重重”等報道,推動我國重金屬污染治理工作。
在謠言滿天飛的輿論場,突發事件是考驗媒體報道公信力的一塊“試金石”,從業十余年來,我總是想盡辦法,第一時間抵達湖南境內發生的重特大突發事件現場,搶先發出新華社獨家報道。
在導致54條生命瞬間葬身火海的“7·19”滬昆高速客貨車相撞事故中,我和同事奔跑至事故客車,身邊只有救援人員抬著裹尸袋來來往往,我們就在那里采訪記錄,首發報道;在“2·14”湖南婁底煤礦瓦斯爆炸事故中,我和同事冒著嚴寒,通宵堅守在礦洞出口等待救援人員出礦井,了解到煤礦采用冒名頂替方式,將10名遇難者瞞報為9名后,我發出《瞞報遇難人數,好大的膽》的署名評論報道,當地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等被立案調查,還逝者以尊嚴;導致442人遇難的“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引發舉世關注,我和同事始終堅守在沉船現場,冒著感染血吸蟲的風險在長江岸邊緊盯事故調查進展,發出一篇篇獨家報道;在去年“4·29”長沙望城居民樓倒塌事故發生后,所有的媒體都被攔在警戒線之外,我喬裝打扮,沖破重重關卡,成功進入現場,與同事發出新華社的現場報道。
守正創新:
提升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在全媒體時代的今天,無論社會環境、輿論生態如何變化,新聞報道的核心競爭力依然是調查研究,離開優質內容的所謂“創新”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融合時代,我堅持以調查研究的“道”與創新表達的“術”相結合,將“硬題材”與“新表達”相融合,探索調查調研報道新媒體傳播的新路子。
2012年,我得知全球候鳥遷徙中部通道必經的“千年鳥道”存在嚴重殘殺買賣候鳥一事之后,與同事廣泛采訪環保志愿者、當地村民、管理部門、業內專家后,推出《“千年鳥道”成“屠宰場”,誰之罪?》《中國“千年鳥道”上的“候鳥保衛戰”》等稿件。在發出文字調查的同時,與總社編輯部聯動,以文字加圖片的方式在微博上推出相關話題,迅速引爆網絡,引發全民關注,“候鳥保護”成為年度熱詞,一大批候鳥保護民間組織應運而生。
2016年,我和同事深入洞庭湖腹地,親眼目睹由堅硬的鐵絲網和高聳的瞭望塔組成的“魚牢”一望無際密布在湖洲深處時,內心的震動無法用言語表達。在形成文字調查報告的同時,我們用新華社現場云推出《洞庭湖“魚牢”密布,人也插翅難飛》這一報道,令人不寒而栗的畫面在網絡引發廣泛關注。此后湖南省高度重視,大規模拆除了洞庭湖中泛濫成災的“天羅地網”,再次顯現出調查報道新媒體傳播的威力。
2018年,在進行洞庭湖“私家湖泊”調查時,我與視頻報道同事提前準備,將矮圍中觸目驚心的畫面、與當事人對峙的過程、和當地部門負責人一起去現場核查對質的畫面通過航拍、隱秘拍攝等方式全程記錄下來,文字報道與視頻報道同步傳播,在騰訊新聞客戶端等平臺傳播上億次;2020年,我在新華每日電訊推出《中國野味市場調查》上下兩篇報道時,配發了獨家掌握的黑市交易現場視頻,再次引爆網絡。
有人說,新聞記者永遠年輕,可能就在于在喧鬧嘈雜的世界中,好的記者永遠要保持激情和初心。希望在我回首人生時,我可以驕傲地說——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作者系新華社湖南分社領銜記者)
本文刊登于《中國記者》2023年第3期